從清華幼教系到園長職位,蔡欣貽老師走在教育現場,在成為母親後重新理解「愛」與「看見」的真正意義。從「怎麼教會孩子」轉為「我是否真的理解孩子」,透過兒童瑜伽找到內在的安定與愛的流動。如今,她確信:兒童瑜伽是一條柔軟卻堅定的路,是她願意奉獻一輩子的使命。

 

一段從教育現場到內在轉化的旅程,關於愛、覺察與重生


 

01|初心未改:從教育者到媽媽,從愛出發的修行

我是蔡欣貽,一位從清華大學幼教系畢業的老師,也是一位剛升級為新手媽媽的女人。在家庭裡,我學會傾聽與包容;在教學現場,我學會堅定與專業。

從大學轉學考入清大、僅用兩年半完成所有學分,到實地見習不同類型的幼兒園,我始終相信「明天要比今天更好」。這句話陪我走過每一次角色轉換,也是我一直以來走在教育路上的核心信念。

教育不是一場說服,而是一場不斷選擇與修煉的旅程。我的旅程,從來就不是輕鬆的,但我總是選擇相信愛、相信行動的力量。


 

 02|教學現場的底蘊:從工讀生到園長,一步一實踐

我的第一份工作,是在新竹市艾唯兒幼兒園擔任工讀生。實習後留任為正式教師,後來更擔任行政主管,並取得園長證照。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句話的真實:「不怕麻煩,就能做出成績。」

在職場上,我用行動累積信任;在團隊中,我努力營造互助與共好的氛圍。同時,在中華青年人才培育協會擔任志工與領導者多年,也讓我學會如何帶人帶心,理解每一位成員的步調與特質。

我相信,一位真正穩固的教育者,絕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,而是能穩穩站在第一線,理解、承擔、連結的那個人。


 

 03|教學哲學的變化:從「教會」孩子到「看見」孩子

這幾年,隨著我成為母親,我發現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也悄悄地在改變。

過去的我,總想著「怎麼教會孩子」。但現在的我,更在意:「我有沒有看見這個孩子?」

我開始理解,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答案,而是陪伴;不是標準動作,而是一份被理解的空間。兒童瑜伽讓我看見了這一點——課堂上的每一個呼吸、每一個姿勢,都是孩子內在狀態的反映,也是我與他們建立真實連結的橋樑。

從教學者的「引導」,走向覺察者的「看見」,是我近年來最深的轉變與領悟。


 

04|找回自己:兒童瑜伽,是我願意做一輩子的事

我在育嬰假期間完成了兒童瑜伽的線上課程,但因家庭因素,整整一年後才有機會參與實體課。

第一天的課堂,剛好碰上我身心俱疲、生理期來襲,還是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孩子。我告訴自己:「放下吧,把握當下就好。」

就在那堂課中,當老師帶領我們唱〈小天使〉,我的眼淚不自覺地落下。那一刻,我感受到久違的放鬆與真實,好像找回了那個長久沒有好好照顧的自己。

那一刻,我確信:兒童瑜伽,是值得我投入一輩子的事。它不只是教學內容,更是一份愛的流動,是我想送給孩子們的禮物。



Namaskar,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個把愛傳出去的人。
這是一條柔軟卻堅定的路,謝謝你願意讀完我的故事。